2020-11-01 02:48:24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程鹏,男,山东泰安人,民俗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俗学理论与民俗学史、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本文以泰安市“泰山石敢当”产业为例,从物象、语言与仪式三方面,展开民俗文化产业化研究。
民俗文化产业化的三条路径
——以泰安市“泰山石敢当”产业为例
程鹏
原文发表于《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
摘 要:物象、语言与仪式既是民俗文化的呈现方式,也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路径。物象层面的民俗文化以具象化的形态产生可看可触的文化产品,而语言层面的民俗文化则以非物化的形态产生可听可赏的精神产品,仪式层面依靠物象和语言的充实,成为文化展示与经贸洽谈的平台,也是民众娱乐学习的重要途径。三条路径上的产品又可以分为原生、次生与再生三种形态。产业化的开发必须深入挖掘民俗资源的文化价值,并进行全面拓展和升华。各个层面与形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体系。只有联动合作协调发展,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泰山石敢当习俗自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便经历了多层次多形态的产业化开发,虽然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联动不足,深入挖掘不够,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开发体系。
关键词: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产业化体系
当代社会,大量民俗文化被作为产业化开发的资源,在文化产业领域绽放异彩,并且已经探索出旅游开发、影视制作、工艺商品、民俗食品等多种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活跃于民俗文化产业领域的都是在某地或某一领域研究深刻具有“公共民俗学家”性质的民俗专家,而广大学院派民俗学者则对民俗应用抱持较为保守的态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不足,尤其是对民俗文化产业化的理论探索还急需开拓。民俗文化以物象、语言及仪式三种形态呈现,那么其产业化的路径是否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其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本文以“泰山石敢当”习俗为例,从物象、语言与仪式三个层面对其产业化路径进行研究,并对民俗文化产业化成功与否的标准及经验教训进行了探索。
“泰山石敢当”习俗是一种在我国有着悠久传统的信仰习俗,泰安是这一习俗的重要起源地,泰山石敢当不仅在当地有着深厚的信仰基础,而且在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更进一步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重视,对这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随之全面展开。
1
物质产品的开发
民俗文化被用于产业化开发,最初大多集中在物质层面。无论是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还是美味可口的民俗食品,大量的民俗产品都早已脱离了自给自足的状态而面向市场生产,并且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大多数都已经进入借助机器甚至电子信息的大规模批量生产阶段。对于物象形态的民俗产品开发,可以简单分为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原生形态的民俗产品,大多面向本地民众,采用当地较为普遍的原料,使用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产量相对有限。而次生形态的民俗产品,则主要面向外地游客或大批量销往外地,采用的原料更为多元,主要使用机械化生产,产量巨大。
从现存明清时期的泰山石敢当来看,大都形制较大,高度在1米左右,雕刻古朴精美,有些还有太极、八卦、吞口等图案,这些多为官宦士绅阶层所有。而普通百姓家的则相对简单,仅有泰山石敢当的刻字,甚至直接刻写于墙上。在近现代革命化的浪潮中,泰山石敢当被作为封建迷信残余也遭到了诸多破坏,许多石碑都被砸烂挪作他用。改革开放以后,民间信仰逐渐复兴,广大民众对“泰山石敢当”的需求有所增加。在当代社会,民众更倾向于直接购买刻写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理石板,它们形制相对较小,高度大都在30厘米左右,价格便宜,在盖房子的时候可以直接镶嵌于墙壁之上。在泰安及其周边县市的广大农村,可以看到大量此类的泰山石敢当。不仅在农村的集市上或石材市场上可以买到,而且各旅游纪念品商店也有销售。而在旅游商店更为普通的则是一种在泰山原石上直接刻写泰山石敢当的立体摆件,形制根据原石大小有所不同,小的用中国结串起来可以作为挂饰,大的从十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因为采用了“具有灵性”的泰山原石,人们相信不仅有镇灾保平安的功效,还拥有了泰山的灵气。所以更为外地游客所青睐。但总体来说,“这一产品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泰山原石,对泰山的自然资源形成重大破坏,而且价值低,效益差,更不能展示出泰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两种泰山石敢当,虽然也已经采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但其主要功能仍是镇宅辟邪,购买者大多以信众为主,所以笔者将之归入原生形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泰山石敢当为主题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相比原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它们具有以下特点:从材质上来说,更为多元,除了泰山花岗岩和大理石板以外,树脂、石粉、塑胶、木质、纸质、牛皮等多种材料的石敢当开始出现;从形态上来说,更为多样,除了单纯的文字或简单的图像外,石敢当信仰人格化之后的将军、勇士等形象的纪念品越来越多;从功能上来说,主要不是安置于门前屋后避邪挡煞,而更多的是摆放于室内几案之上用作装饰;从受众上来说,购买者不再是泰山周边的信众,而主要是外地游客;从销售上来看,不光有旅游景点附近的实体店铺,还有网店、微商等销售渠道。所以,笔者将它们归入次生形态。与原生形态较为简单的开发相比,次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纪念品逐渐出现精致化和微型化的趋向,而且从生产到销售都更加趋于产业化。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以做探讨。
山东省第一个以“石敢当”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泰山石敢当文博馆,依托近年来所收集的一百多块泰山石敢当刻石,制作出朱砂红拓片进行销售。这种纸质的拓片,与辟邪的朱砂结合,依托的是古老的泰山石敢当刻石,形态较为多元,既有狮虎形的吞口,又有将军、武士、石婆母等形象,所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作为泰山石敢当的一种衍生品,虽然也具有镇宅辟邪的功能,但更多的是作为收藏品挂于厅堂之上。大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销售的泰山石敢当神像,则是以桃木雕刻,施以金粉,黄色背板上盖有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福印,外层罩以玻璃镜框。这种浅浮雕的神像,结合了同样具有辟邪功能的桃木,也是泰山石敢当的一种衍生品。在形象上其选取的是流传较广的樵夫义士形态,右手持斧头,左手拿扁担,腰里缠着绳索。它虽然是以泰山石敢当为主体,但背后却有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福印,将泰山三大信仰集于一体。而类似的旅游纪念品并不罕见,如与泰山圣母结合的挂牌,与狮子、金蟾、貔貅结合的摆件、与赑屃结合的笔筒等产品随处可见。虽然将这些为迎合消费者心理而设计的旅游纪念品斥为“伪民俗”的简单评论于学术研究无益,但我们可以分析这些民俗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及问题所在。
次生形态的民俗文化产品,在设计和销售上往往会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挪用,即将A地的产品挪作B地的特产,虽然有时两地都有某一习俗或特产,但在细节上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而有些旅游产品却故意忽视这些差别,甚至直接将其他地方的特产拿来包装成本地的产品。泰山石敢当虽然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分布,但往往都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独特的造型和传说。在泰安众多的泰山石敢当旅游纪念品中,有两种虽然制作精美但并非泰安本地所有。一种是铜质吞口与石质泰山石敢当结合的小装饰品,这种类型的泰山石敢当多见于西南地区,而另外一种砂石质的风狮爷泰山石敢当则多见于东南沿海一带。二是混用,即将不同的甚至没有什么关联的民俗事象放在一起。如果说将泰山石敢当与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结合的挂牌,虽然有些突兀,但结合了泰山两大信仰、凸显平安吉祥文化的话,那将泰山石敢当与象征招财进宝的金蟾和貔貅结合,强调生意兴隆和招财进宝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事实也证明虽然同为物质层面的旅游纪念品,但次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无论是从生产量还是销售量来说,都不及原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三是乱用,即在将民俗事象转化为文化产品时随意改变其原有功能及文化内涵,乱用象征性的符号。这一现象在信仰类民俗产品中最为多见,如众多刻有“六字真言”的产品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泰山石敢当本是为了镇宅挡煞之用,而放在屋内几案之上作为装饰品,不仅忽视了其原有功能,而且正对着主人,反而会对自家不利。所以懂的这一道理的游客自然不会购买。
对于民俗文化产品,最重要的是游客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原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主要是本原主体,而次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则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题材,一种符号化的象征。原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虽然制作粗朴但广受青睐,除了泰山石的美感与灵性外,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的本真性也是重要原因。次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由民俗产品上升为文化产品,要被人们广泛接受不仅需要制作精美,更需要深深扎根文化本源,从中汲取营养,避免挪用、混用和乱用的问题。
2
语言艺术的衍生
民俗不仅有物质形态的呈现,往往还有相伴而生的口头叙事与行为展演。口头叙事不断融合动作、音乐、图像等其他表现形式,而发展成为曲艺、戏曲等艺术形式,原有的简单故事情节也不断添枝加叶演变成复杂的曲目。在现代化多媒体时代,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则又发展出影视、动漫、网游等形式。从田间地头的自在讲述,到专业艺人的传神表演,再到当代综合团队的合力生产,民间文学的这一发展过程,其实也是其产业化的一种路径。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叙事主体由一人发展为多人,由业余转变为专业;叙事内容由简单渐趋庞杂,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更加多元;叙事方式由单一渐趋复合,从简单的口述到有乐器伴奏,从简单的舞台到声光电综合呈现的现代化剧场;叙事目的由休闲的自娱自乐转变为经济目的的演出。所以我们可以将民间文学的自在讲述归为原生形态,而后来据此发展出的曲艺、戏曲、影视等形式则可归为次生形态。
与习俗相伴而生的往往有诸多解释性的传说,围绕泰山石敢当的传说就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既有将泰山石敢当视为石头的,如“女娲助黄帝灭蚩尤”、“唐太宗被泰山石敢当阻拦”;也有将石敢当人格化的,如“两挚友型”、“驱妖型”、“驱鬼型”等几种传说都是将其附会为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从而衍生出“将军”、“义士”、“大夫”等形象。虽然在泰安地区,将军形象和大夫形象的石敢当也有所流传,但义士形象传播更为广泛,而关于石敢当的传说流传较广的也是“义士驱妖型”。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由文人和民间艺人的加工整理,不断得以丰富和扩展。如杨尊田1989年所著《泰山石敢当》,就是结合泰山民间传说的一个再创作,书中对石敢当的成长以及降妖除魔经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情节更加丰富和完整。而叶涛所著的《泰山石敢当》在一些旅游纪念品商店也被摆在了柜台上,这本书集理论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泰山石敢当的来龙去脉和传说故事,而且还有很多精美清晰的图片,所以也很受游客的欢迎。这种将口头叙事转换成文本叙事的方式,可以说是比较简单初级的,可以归为原生形态。
泰山石敢当发展到次生形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各种曲艺、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情节更加丰富,呈系列演出。山东快书虽然以说水浒故事尤其是武松故事见长,但在泰安当地仍然有《泰山石敢当大战狼人精》等段子,游客在泰山民俗体验馆仍然可以一饱耳福。而泰山皮影同样如此,“泰山石敢当系列之《石敢当大战棘葛王》、《石敢当龙角山除狼》、《石敢当奈河避邪》、《石敢当王庄装媳妇》等在演出内容上区别于山东皮影的其他分支,这种依托泰山文化而继承并不断改良的皮影剧目也是泰山皮影戏艺术特点的重要特征。” 范正安老先生精彩的表演技巧、幽默风趣的唱词,让大量海内外的观众都为之称赞,也让泰山石敢当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两项非遗的结合,实现了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共赢。而2006年,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排演的新编山东梆子神话剧《泰山石敢当》,同样是将“泰山石敢当习俗”与另一项非遗——山东梆子结合起来进行传承保护和利用发展而精心打造的。它以山东梆子这一艺术形式,为观众讲述了石敢当惩恶扬善、镇妖除邪的传奇故事。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该剧在继承山东梆子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在唱腔设计上,既保持了山东梆子的高亢激昂特点,又适当融入了现代歌曲的表现技巧;在舞台设计上,整个舞台的背景采用写实的风格,立体感很强,展现出泰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声、光、电等运用到戏剧舞台中;在情节设计上,融入了精彩的武打,更加吸引观众。虽然该剧历经几次改编,但在唱腔和舞美设计等方面仍然有些瑕疵,在情节设置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尽管该剧比起传统的山东梆子已经有很大创新,但观众群体仍然以当地中老年为主,再加之演出场次有限,所以经济收益并不高。
音乐剧《泰山情缘之石敢当》则是极大的颠覆了传统。这部由泰安汉辰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魔幻神话音乐剧,采用了现代化的声、光、电等科技舞台技术,糅合了舞蹈、歌剧、话剧、武术、杂技、柔术、绸吊、威亚等元素,来综合展示泰山石敢当的故事。从剧情来看,虽然有降妖的主题,但也掺杂着爱恨情仇的感情纠葛。对这一音乐剧的评价,观众也是褒贬不一。对于外地游客与本地观众来说,是否了解传统的石敢当传说成了评价不同的原因之一。传统的石敢当形象是一个见义勇为、有勇有谋、敢作敢当的义士,并且遵循“英雄不近女色”的原则,或是单身或是驱妖后的明媒正娶;而音乐剧中,感情戏占了重要的部分,除了敢当与螭霖鱼的感情戏之外,还有蜘蛛精对敢当的迷恋与魅惑以及狼人对蜘蛛精的爱恋,而敢当也成为一个纠缠于儿女私情、有迷茫与困惑的青年。所以对于许多本地观众来说,这种颠覆和改编并不能接受,而对外地游客来说,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紧凑的剧情与激烈而揪心的感情戏反倒正是看点。
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影视剧的受众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对于根据神话传说改编的影视剧来说,改编程度也成为观众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对四大传说这类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的改编难度要更大一些,而根据知名度较小的地方性神话传说来改编的难度则要相对小一些。2015年2月,由钱雁秋编导,张子健、六小龄童、刘德凯等主演的48集电视连续剧《石敢当之雄峙天东》在山东卫视、贵州卫视首播。从收视率上来看,《石敢当之雄峙天东》可以说是成功的,2015年春节期间,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统计,收视率始终稳定在0.9左右,2月24日(初六)、25日(初七)分别以1.052、1.123的收视率成功破1,位列收视三甲。 2015年3月5日周四省级卫视黄金剧场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数据显示,《石敢当之雄峙天东》更是以1.237的收视率和3.20的市场份额居排行榜首位。 这部以石敢当为主题的电视剧,也着实扩大了“石敢当”的影响,不仅来泰山的游客有所增加,而且有关石敢当的藏品也升值了,而销售“泰山石敢当”旅游纪念品的生意也变得兴隆。 然而与该剧造成的高知名度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该剧的低美誉度,该剧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3.4分,有64.4%的人评价为很差。而像新浪娱乐上的《<石敢当>成石敢duang 奈何智商跟不上》,风行网上的《渣特效烂剧情神魔动画片》等文章和视频,也从剧情、特效、演员、造型等方面对该剧进行吐槽。由于此剧根据《西游记后传》改编,两部戏的编剧都是钱雁秋,所以在剧情上可谓如出一辙,只是用石敢当代替了孙悟空,石敢当只是作为一个符号,与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几乎毫无关系。并且在剧情设置上存在诸多漏洞,再加上制作的粗糙,引起诸多吐槽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物象层面相似,在语言层面,次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也仅是作为诸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题材,即使是以演出泰山石敢当系列为主要特色的泰山皮影戏,也还有《西游记》、《东游记》等众多题材的剧目。所以对于语言层面次生形态的泰山石敢当,其评价标准除了本身的故事情节外,还有行业本身对承载媒体的评价。例如对于皮影戏,观众关注的不仅有泰山石敢当除妖的故事情节,还有皮影的雕工、上色及现场的表演。对于舞台剧,人们除了剧情外,还会注意到舞台的声光电系统、演员的表现力等。而对于影视剧,除了剧本与编剧外,导演、演员、造型、特效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评分点。所以从简单的故事讲述到综合的影视艺术,要获得成功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然而对于立足于语言的艺术形式来说,叙事的成功与否仍然是关键。山东快书、皮影戏与山东梆子的成功之处,不仅是因为非遗的强强联合,也因为三种艺术形式植根于当地,更能为观众所接受,更是因为其所依托的剧情是在当地流传甚广的石敢当驱妖的传说。虽然音乐剧的目标群体以外地游客为主,而电视剧更是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但是先入之见往往会影响到人们对作品的评价。当然,立足于民间文学作品的影视剧并不是说一定要按照传统一成不变,改编甚至颠覆都是可以的,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其叙事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而许多影视剧之所有失败就在于其连叙事最基本的要求都无法达到。
依托影视、动漫等次生形态,还可以衍生出众多再生形态的产品,这些产品既可以是直接源于前者,如根据影视拍摄地设计的旅游线路,剧中演员的服装与道具,也可以选取符号制作成新的产品,如根据动漫形象设计的玩偶、贴纸、文具等产品。目前,在语言艺术层面的泰山石敢当,已经开发出了部分再生产品。如泰山皮影戏的衍生产品——皮影系列工艺品,就有服装类、镜框类、挂饰类和册页类等四大类六十多个品种,其中代表作《泰山石敢当》,选取的是身披铠甲、手拿长枪的武将形象,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泰山工艺品。这一再生产品之所以广受欢迎,除了制作精细外,“泰山石敢当”的特色题材外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再生形态的产品,是在次生形态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次生形态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也就至关重要。山东梆子神话剧《泰山石敢当》不仅在各地演出,而且也被制作成了VCD、DVD光碟。但这种再生产品的销售量却并不乐观,地方戏曲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受地域限制较大,而且在受众年龄段上也比较固定,很难有较大突破。而且无论是戏曲、音乐剧,还是影视、动漫,制作成光碟销售,都只是初级层面的开发,仍然是以叙事为主的次生形态在载体上的衍生。对于影视和动漫的再生产品,要立足影片,更要超越影片。再生形态的产品,不仅包括直接源自影片的音乐、图像、书籍等文化产品,还包括提炼影片元素再造的工艺品、玩具、文具、食品、饰品等实物产品。只有深入挖掘潜在的资源,才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才能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由山东广电呀咔咔动漫产业有限公司投资、泰安市壹山圣影数码动漫产业有限公司制作的52集动画片《泰山》虽然尚未上映,但其衍生品已经在泰山开始销售。泰山石敢当玩偶和LED水晶摆件等产品就是其中的代表,石敢当右手握捶、左手拿扁担的形象就来源于动画片《泰山》。《泰山》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近400种衍生品,包括水壶、水杯、泰山石等多种产品。目前在泰山上开了两家“动漫衍生专业连锁店”,经营状况良好,2014年十一黄金周总销售收入66万元,目前日销售收入稳定在7000元至8000元。
3
节日仪式的创设
民俗文化的另一呈现方式,便是仪式行为。仪式不仅是民俗文化在行为动作上的综合体现,也是构建认同、传承民俗的重要方式。于是,仪式集中呈现的节日也便催生出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另一重要途径——举办节庆。节庆不仅可以作为文化展示与经贸洽谈的平台,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且可以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寓教于乐,使民众在亲身感受节庆文化的同时,获得娱乐与学习的双重收获。在节庆产业化过程中,既有恢复发展传统节日、庙会的形式,也有重新建构新的节庆会展项目,以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前者在信仰背景下有着重要的仪式基础,可以归入原生形态,而后者往往是提取某一象征元素的再造,可以归入次生形态。
在泰安市,这两种节会同时存在,前者如历史悠久的泰山东岳庙会,后者则有已成功举办了31届的现代旅游节庆——泰山国际登山节。而近年来为了保护传承泰山石敢当文化,自2011年起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泰山石敢当文化节。虽然同为泰山的重要信仰,并且石敢当在信仰广度上并不逊于东岳大帝与碧霞元君,然而石敢当却并没有得到帝王的敕封,也没有岱庙和碧霞祠那般宏伟的庙宇,虽然在旧县村等地也有石老人或石大夫的小庙,但上香祭拜都是老百姓的个人行为,没有一个大型的公共仪式基础,而北京大学节庆研究中心为泰山石敢当文化节所策划的一个祭祀仪式,最后也因为种种原因取消了,所以泰山石敢当文化节仅仅是抽取这一文化符号建构的现代化节庆,是节庆产业化中的一种次生形态。
从首届泰山石敢当文化节的指导思想来看,是“以‘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为目标,以泰山石敢当文化为载体,整合相关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将泰山石敢当文化节打造成为展示泰山文化的又一大平台、泰安祈福旅游的又一大品牌、连接海内外华人的又一大纽带、泰山国际旅游文化登山节又一大亮点。”
作为已经比较成熟的泰山国际登山节的一部分,泰山石敢当文化节是采用大节套小节的方式,借泰山国际登山节的名气和牌子搭建的又一平台,其目的仍然是发展旅游。作为一个展示平台,节庆往往成为物象层面和语言艺术层面产品展示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泰山石敢当文化节上,不仅有泰山石敢当书画、摄影、图片资料、工艺品的展览,还有泰山石敢当故事大会的讲述活动及山东梆子戏《泰山石敢当》、泰山皮影戏《泰山石敢当系列》和音乐剧《泰山情缘之石敢当》的演出。而在学术层面,北京大学节庆研究中心、中国民俗学会、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等学术机构的参与,以及泰山石敢当文化研讨会的举行,都为泰山石敢当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同时从第二届起,泰山石敢当文化节更是以作为连接海峡两岸以及海内外华人的一条纽带为目的,通过举办《海峡两岸泰山石敢当书画艺术联展》和《海峡两岸泰山石敢当书画长卷联展》、《海峡两岸泰山石敢当文化研讨会》、《寻找泰山石敢当海峡两岸拍客行活动》等活动,来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加深两岸同胞的血肉情感。泰山石敢当文化节不仅是一个展示的平台和联系的纽带,也是一个推动发展的助推器。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研究院的揭牌仪式、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展馆的开馆仪式、《泰山石敢当大全》编撰启动仪式、寻找泰山石敢当海峡两岸拍客行活动的启动仪式都先后在泰山石敢当文化节上举办,成为推动泰山石敢当文化传承发展的推动力。然而泰山石敢当文化节毕竟刚刚起步,还有许多不太成熟的地方,比如始终依附于泰山国际登山节而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节庆,在活动形式上也较为单一,并且作为一个政府主导的文化节庆,仪式存在感不强,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联动不足,在短期内也无法形成较好的经济效益。
泰山石敢当文化节可以说是我国节庆文化产业开发的一个缩影,次生形态的节庆文化产品,往往缺乏传统的仪式基础,不容易被接受与认同,如果再缺乏丰富的内容与新颖的形式,则很难成功。当然我们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准,除了成交额、经济总量等经济因素外,节庆所产生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在考虑之列。
4
结 语
总体说来,泰山石敢当的产业开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遍及各个层面,但是大多属于浅层开发,深入挖掘不够。同时,在保护研究与开发方面,各自为政,各方力量杂糅其中却不能很好的相互合作与配合。目前,泰安市有关泰山石敢当的民间非盈利机构就有泰山石敢当文化博物馆、泰山石敢当文博馆、泰山石敢当美术馆、泰山石敢当文化研究院、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研究院、泰山石敢当文化发展中心等多个机构,各自从事研究、保护与开发,合作不足,缺乏统一调控。所以泰山石敢当的产业开发也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产品依次登场,却都没有取得较大的成绩。物象层面的石敢当,原生形态的产品虽然较受欢迎,却不是长远之计,而次生形态的产品虽然有所创新,但游客的接受度不高,未能取得较好的收益。语言艺术层面的开发,可以说是相对成功的,不仅开发出次生形态的多种表现形式,而且有些还衍生出再生形态的产品;原生形态的传说故事较为简单,可以直接转化为山东快书或泰山皮影戏等小段演出,但对于次生形态中的戏曲、音乐剧、影视剧等复杂的表现形式则还需要有所改编与创作,然而在改编与创作中不够严密,叙事上存在逻辑漏洞等问题,而且在再生形态的衍生上都挖掘不够,未能形成完好的产业链。在节日仪式层面,泰山石敢当文化节虽然成为泰山文化展示的平台和联系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纽带,也成为泰山石敢当文化发展的助推器。但刚刚起步的文化节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节庆,并且仪式存在感不强,在活动形式上也较为单一,在短期内无法形成较好的经济效益。
物象、语言与仪式既是民俗文化的呈现方式,也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路径。物象层面的民俗文化以具象化的形态产生可看可触的文化产品,而语言层面的民俗文化则以非物化的形态产生可听可赏的精神产品,仪式层面依靠物象和语言的充实,成为文化展示与经贸洽谈的平台,也是民众娱乐学习的重要途径。三条路径上的产品又可以分为原生、次生与再生三种形态,产业化的开发必须深入挖掘,全面拓展和升华。各个层面与形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体系。只有联动合作协调发展,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欢迎投稿
栏目主编的邮箱:
yunafk929@163.com
公号公共邮箱:
folklore_forum@126.com
(这个邮箱请注明新青年)
文章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图片来源:齐鲁网等
专栏连载
拓展阅读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民俗学论坛
编辑团队
顾问:叶涛 巴莫曲布嫫 施爱东
主编:王晓涛
副主编:彭佳琪 刘颖
栏目主编:张多
栏目责编:刘洁洁
民俗学论坛
微信号:folklore-foru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 | 合作 | 交流 | 联系
folklore_forum@126.com